香港占中事件以真普選作為民主訴求的主張尚未完全落幕,然因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所帶來經濟與社會的怨氣,可能才是引爆占領中環示威活動背後主要的原因。
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屆滿十年,今日的香港享受向中國大幅開放所帶來經濟獲益的成果,也如願以償的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同期間以中國為首的熱錢,紛湧投入香港房市炒房,房價與租金的飆漲,造成香港成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本地中小型服務業根本無力支付高漲的租金而被迫退出市場。
樓價不斷上漲促使實質所得下降,貧富差距就如滾雪球般的加速惡化,成為一般小市民不可承受之痛。根據瑞信證券調查的數據顯示,2013年香港77.5%的資產由10%的最富有者所掌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揭露香港是全球財富集中度次高的國家,也就是說,這座東方明珠是少數家族掌握的帝國可能也不為過。
2011年美國上演的「占領華爾街」社會運動,是對當前貧富懸殊差距不滿行動抗爭的代表作。「我們是99%」,抗議者的口號相當簡潔有力,意味著1%的富人卻擁有99%的財富,清晰明確的訴求快速獲得國際關注,甚至連全球首富巴菲特也順應發表呼籲富人應該多繳些稅,因為許多美國有錢人繳納的稅率透過各項避稅方法,甚至比一般中產階級還低。
全球研調機構對當前貧富差距懸殊惡化與富人財富集中化的程度,紛紛提出警告。瑞士信貸發表的財富調查發現,全球最富裕前10%人口掌握接近全球財富的九成之多,甚至前1%最富有的人,更掌控全球近一半的財富。
全球金融海嘯過後,中產階級財富縮水,出現富人越富有、窮人更貧窮的趨勢,貧富差距擴大惡化的風險,早已不是開發中國家才會面對的難題,而是全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海嘯過後因為全球央行大力施行寬鬆貨幣政策,廉價的熱錢資金穿梭於房市與股市等資產,讓全球金字塔頂端富豪財富與收入的累積,變得快速也更為集中。
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主要是計算一國所得分配的平均程度,通常用來做為觀察一國貧富差距程度的指標,這個係數的值在0與1之間,越靠近1表示貧富不均愈嚴重,0.4則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觀察發現,美國與中國這全球兩大經體此系數均已超過0.4。
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經濟體,金字塔頂端的富人擁有相當多的節稅管道、更可能透過避稅天堂逃稅,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停滯,讓政府擴大解除各項經濟管制,對資本家相對有利受惠,對富人的徵稅比例卻不斷在降低。以中國做為觀察,稅收制度偏重於工薪所得稅徵收,窮人實質稅負比富人來得高,對於如炒作房地產累積財富的中國有錢人顯得有利。至於香港,回歸後的香港更重視商界利益,更向資本家傾斜,這些都加遽貧富差距的程度。
全球貧富差距惡化的風險正逐漸升高,諾貝爾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及現在最夯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Piketty)都強烈提議富人應加稅,或抽全球性的資本稅,以縮短貧富差距。未來類似占領華爾街、占中活動等自發性的社會運動議題仍不會停止,各國政府是該思考如何調整稅制政策結構,讓經濟成長與貧富差距兩者間取得均衡。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