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何明修:三十年迢迢工運之路
Nov 10th 2014, 08:57

近來失業勞工的抗爭頻傳,手段也越來越激烈。10月25日,國道收費員癱瘓高速公路,11月3日,華隆自救會包圍行政院長官邸。為了自己的飯碗與棺材本,這些弱勢勞工在走頭無路下,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激情抗爭。除了同情之外,很多人也會納悶,難道台灣的勞工保障又走回頭路了嗎?在1990年代中期,猛然爆發的關廠歇業風潮迫使許多失業勞工以擋火車、阻國道、鬧機場的方式,才迫使官方正視他們的處境。是否後來建立的大量解僱保護措施、就業保險等完全派不上用場?

另一方面,在今年初的太陽花運動中,工會團體的沈寂也是一個顯著的現象。按理講,類似服貿協議這種貿易自由化的措施,通常會是激發工會的保護主義抗議,因為會員的工作權會受到直接衝擊。的確,反服貿運動引發了台灣出版業、廣告業、社福業、醫療業人員的集結活動,但是既有的工會卻是無動於衷。在前後24天的佔領立法院行動中,只有一家銀行員工會表決通過罷工,以「插花」方式呼應學生的罷工訴求。除了兩間較有運動理念的地方總工會(高雄市產業總工會、大高雄總工會)之聲援,絕大部分的工會頭人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社會運動中是缺席的。

體制外勞工的搏命抗爭與體制內工會的麻木冷漠,似乎是目前台灣工運目前的寫照。如果我們將通過勞基法,以及成立戰後第一個工運團體(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即台灣勞工陣線的前身)的1984年當作起點,那麼台灣這一波工運已經整整走過了三十個年頭。隨著2014年即將步入尾聲,該是好好檢視工運所走過的足跡。

● 工運的法律成績單

在解嚴後的勞工抗爭風潮爆發之前,各種法律的勞工保護等於是形同具文。勞基法沒有落實,既有工會不是聽老闆的話,就是國民黨黨部的外圍組織。從1988年的春節罷工之降,這種法律上看到得、實際上享受不到的情況已經獲得很大的改善。自主化的工會能夠為會員爭取權益,勞工也才能享受到各種關於加班費、休假的保障。然而,初期工運的「順法抗爭」相對容易,要進一步取得更多的勞動法改革卻是困難的。

在整個九○年代的法律戰場上,工運與國家卻是陷入了僵局,前者無法取得更進步的立法,後者也無法如願地取消既有的保障。1996年的勞基法擴大適用就是這樣妥協下的產物。為了要讓兩百萬多服務業勞工享受基本的保障,工運只得讓步,同意納入「彈性工時」的設計,讓資方少付一些加班費。一直到接下來的2000、2008年兩次政黨輪替,工運的立法議程才取得實質進展。

在民進黨上台之後,代表解嚴自主工運的全國產業總工會獲得官方承認,正式宣告國民黨/全國總工會所代表的國家統合主義之瓦解。隨著工運的政治影響力提升,一些過去積極爭取的法案獲得具體成果,包括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2001)、兩性工作平等法(2002)(後來正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就業保險法(2002)、大量解僱保護法(2003)。儘管這些新制度比原先倡議的要簡化許多,但是畢竟代表了工運立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到了民進黨政府後期,工運的法律攻勢明顯受挫。2004年通過的勞工退休金條例是採具有新自由主義特色的個人帳戶制,個別勞工被迫分擔金融市場的風險。2007年通過的國民年金法,也不是原初設想的基礎年金,只納入被其他既有社會保險所挑剩的群體。

在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重新開啟了工運立法的契機。具有「勞動三法」之稱的團體協約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工會法,分別在2008、2009、2010年獲得修正通過。這些修法也大致上是朝向有利勞工的方向,例如強化雇主誠信協商的責任、保護工會幹部的「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放寬工會籌組的限制。為何一個看似更保守的政黨上台,反而有助於工運?原因在於國民黨佔大多數的立法院不想要讓之前的民進黨政府居功,因此,延宕已久的勞動三法修正一直到2008年之後才列入議程。

無論如何,民主化帶來了政黨競爭,因而開拓了工運的政治空間。過去三十年,一個初步完備的勞動保護架構已經浮現,這是工運帶來的最大成果之一。

● 工運的衰退

政治民主化提供了工運的政治契機,但是各項晚近以來的經濟趨勢,例如製造業外移、後工業化、金融資本主義的浮現等,卻深遠限制了工運的發展。就以產業工會與企業工會的組織率來看,在1989年還有30.6%,到了2013年只剩7.4%。可以這樣說,目前能享有具有勞資協商能力之工會保障的,只有少數的「貴族勞工」,他們通常是國營事業員工、被民營化不久的事業員工,或是少數大型民營企業員工。

工運組織流失的結果,就是主要政黨越來越不重視。在1992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兩黨在其全國不分區代表席次共提名了6位工會或工運出身的人士,結果有4位當選。相對地,在2012年的選舉中,嚴格來講,兩大黨只各提名了1位,而都不是在有可能當選的安全名單之中。結果在第八屆立法院,居然完全沒有任何一位真正的勞工代表。很顯然,當工運基盤退縮成為少數的貴族勞工,政黨自然更沒有意願爭取其重視了。

從實質的經濟成果來看,工運的表現更是不理想。在1997-2006年間,台灣的基本工資十年沒有調整。在2013年,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經常性薪資更倒退至比1999年更低。這些慘不忍睹的數據還沒有將通貨膨脹列入考慮,因此勞工實際感受的痛苦是更沈重的,他們越來越無法享受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福祉增長。

很顯然,經濟全球化是有利於自由流通的資本,而不利於固著於特定社會脈絡的勞動者。隨著國家的課稅、重分配與各種管制能力的下降,台灣工運所取得各種法律上的勞動保護,看起來就越來越像是一張無法兌現的芭樂票。

● 工運未來的新希望

該是要為三十年的台灣工運畫下休止符了嗎?儘管體制內的工會越來越保守退縮,在晚近以來,我們仍可以看到各種新興的勞工組織之浮現,而且擴散至以往鮮少被動員的群體。這些例子包括全國教保產業工會(2011)、由醫學系學生主導的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2011)、台灣護理產業工會(2012)、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2012)等。

特別值得注意是,這些新興組織不少是來自於以往被視為專業者的群體,對他們而言,「勞工」的稱號曾是顯得不夠體面。如今,他們願意正視自己的勞動者身份,並且投身於工會籌組、勞動權益爭取的隊伍之中。當然,我們可以將這些現象理解為專業者勞動條件惡化的後果,迫使他們不得不起身反抗,以避免進一步向下沈淪。但是也可以這樣解讀,長期以來的工運努力帶來未意料的成果,在各行各業中,勞動者意識更為普及,年輕一代的從業人員更敢於爭取合情合理的權益。

無論如何,如果台灣工運能在未來扭轉劣勢,繼續朝向捍衛勞動尊嚴、經濟生活的人性化之目標邁進,那麼希望就是來自於這些新浮現的嫩芽。

【編輯推薦延伸】

管中祥:人人都是關廠工人

陳宗延:終結血汗長照──「臨終孤寂者」與「臨床受壓迫者」必須喘息

莊雅涵:中國美甲師的憤怒──記一場非比尋常的罷工

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ui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